大凡喜欢绘画艺术的爱好者或者直接就是艺术类专业毕业生(譬如我就是后者),都应该知道中国有名的古代画家“元代四大家”之一倪瓒。
我在校似乎认真地学习过《艺术概论》,虽然对其绘画成就和影响略有了解,但却不知道他还是个标准的“吃货”。那时候应付这门课程考试已经就很“吃”力,更不用说什么研究“吃货”了。
好在生活在无锡这么多年,耳闻目濡,对这位“画家中吃货,吃货中画家”渐渐的知道的就多了,于是这位名震四海的美食家便成了我”寻味无锡”的第二期主人公。
编者参加倪云林饮食文化研究会合影
生平经历:清高孤傲 不畏权贵倪瓒(1301~1374):初名珽,字泰宇,后字元镇,号云林子、荆蛮民、幻霞子等。江苏无锡人,元末明初画家,诗人。存世作品有《渔庄秋霁图》《六君子图》《容膝斋图》等。
其祖父为本乡大地主,富甲一方,赀雄乡里。父早丧,弟兄三人,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(字文光),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。二哥(同胞)倪子瑛。在元代,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,有种种特权,既无劳役租税之苦,又无官场倾轧之累,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。
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,生活极为舒适,无忧无虑,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“真人”王仁辅为 家庭教师。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,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,清高孤傲,洁身自好,不问政治,不愿管理生产,自称“懒瓒”,亦号“倪迂”,常年 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,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异其趣,故而一生末仕。 性好洁,服巾日洗数次,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。家中藏书数千卷,亲手勘定。
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,生活优裕,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,对自身的学习修养,抓得挺紧。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“清閟阁”,内藏经、史、子、集、佛经、道籍千余卷。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,除精心研读典籍外,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。“清閟阁”内还藏有历朝书法。家有云林堂,因而将所著菜谱定名为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》。
明版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》
明版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》
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,博采各家所长,勤奋的学习,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此外,除了诗画方面的成就,倪瓒在美食、造园建筑、音乐等方面具有造诣。
元泰定五年(1328),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。继之,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,使倪瓒悲伤不己。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,随之沦丧殆尽,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,家庭经济日渐窘困,他怀着忧伤的情绪, 自作述怀诗,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。
许华东收藏的珍稀民国布标《倪云林》
元 天历三年(1330)到至正十一年(1351)的20年内,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。这时期,倪瓒广泛交际,友人多为和尚、道士或诗人、画家。他作的诗作 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。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士,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《梧竹秀石图》。另一位他所推崇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,道学深邃,比他年长32岁。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,替倪瓒画《江山胜揽图》卷,长二丈五尺余,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,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(1348);那时倪瓒48岁。此时,他开始信仰道教(全真教),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,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,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,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、静穆萧疏的意向。
许华东收藏的全部记载倪云林生平事迹民国古籍《清贤集》
从元至正十三年(1353)到他去世的20年里,倪瓒漫游太湖四周。他行踪飘泊无定,足迹遍及江阴、宜兴、常州、吴江、湖州、嘉兴、松江一带,以诗画自娱。
元至正二十三年(1363)九月十八日(10月25日),其妻蒋氏病死,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。长子早丧,次子不孝,生活越觉孤苦无依,内心烦恼苦闷,无所适从。明初,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,他坚辞不赴。明洪武五年(1372)五月二十七日(6月28日)作《题彦真屋》诗云: “只傍清水不染尘”,表示不愿做官。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,不用洪武纪年。
明洪武七年(1374),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,中秋之夜,他身染脾疾,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,夏筑停云轩以居之。倪瓒一病不起,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(12月14日)死于夏府,享年74岁。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,后改葬在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,周南老撰墓志铭。
倪云林之墓
后人怀念他的为人和诗书画方面的成就,他的家乡一度改名“云林乡”。现在在无锡依旧有“云林街道”、“云林路”和“云林实验小学”。
在锡山区东北塘镇芙 蓉山麓有倪瓒纪念馆。现在的倪瓒墓和倪瓒纪念馆在一起,位于东北塘芙蓉山双刹贤寺旁边。倪瓒墓形状比较奇特,估计也和道教文化有关系,老无锡俗称“绣球 墩”。解放后,倪瓒墓、碑、牌坊、坟堂屋等还保存完整,碑文字迹也清晰可辨,但这些古迹在文革中被毁,仅留下个土墩。现在咱们看到的倪瓒墓园是1984年 重建的。倪瓒纪念馆是2008年5月建成,大致仿照古“云林堂”的布局与样式。
倪瓒纪念馆
倪瓒墓道
惠山古街有“倪云林先生祠”。去过惠山古镇的朋友一定会问,惠山古镇里的倪云林祠堂是怎么一回事?
原 来在明洪武年间,倪瓒的孙子倪敬、族人倪峻以及倪瓒生前好友协力,在惠山脚下建倪云林先生祠,后来该祠毁于明朝末年的战乱。直到清康熙廿八年 (1689),倪瓒的裔孙倪凤来,请当时江苏巡抚郑端,向第二次下江南的康熙请圣旨,赐建祠堂,于是就有了秀嶂街(今惠山直街31-39号)的倪云林祠 堂。倪祠最后一个祠丁叫龚炳锡,活了94岁,这个老人为倪祠看护了近一个世纪。
惠山古镇上的倪云林先生祠
祠堂中堂画像
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根据倪云林的人生故事改编的小人书《太湖情》,2009年黑龙江出版社再版了小人书叫《倪云林》,均由张晓飞绘画。
《太湖情》
倪云林
在 当代画家中,倪氏家族中有一位在绘画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的后人叫倪小迂(1901--1992),倪瓒21世裔孙,原名清和,字伯康,笔名龙髯、梅里老人, 堂号听秋轩,无锡东亭长大厦人,出生于1901年。幼年时期家境清贫,2 曾在上海美专学习,后任同济大学附中、南翔公学、徐州女子师范等校教师,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讲师。 1945年任中央畜牧实验所模型室主任,兼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副教授 。立志要成为云林作品的传人,遂改名小迂(倪瓒又名倪迂)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擅长书法,兼擅雕塑、中国画 。
倪瓒21裔孙——倪小迂
小迂书画印章
倪小迂和李可染等大师合影
“人物轶事:洁癖成性 操志高洁有 关他的洁癖故事甚多,有贬有褒。倪瓒的洁癖有文献可考,我收藏有一本明代顾元庆撰编的《云林遗事》专述倪瓒事迹,其中一些读之忍俊不禁。他的洁癖故事历来 被一些不知缘由人拿来调侃,而我却由衷推崇他的”癖”好,虽然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什么超级典型的处女座,我觉得一个真正的美食家是有点“洁癖”是好事。因为厨界 公认的清代美食家袁枚在其《随园食单—洁净须知》中也讲到“洁”之重要:“良厨先多磨刀,多换布,多刮板,多洗手,然后治莱。至于口吸之烟灰,头上之汗 汁,灶上之蝇蚁,锅上之烟煤,一玷入菜中,虽绝好烹庖,如西子蒙不洁,人皆掩鼻而过之矣”。
目前我只是个吃货,称不上什么美食家,但至少我认为我推崇的唯一原因是:我们都是搞艺术的(此处应有笑声)!
前面开篇我就讲过画画的就是搞艺术的,搞艺术的人都有些特立独行,与众不同的地方。理解了就是个性风格,不理解了便视作瑕疵毛病。
现 代的世界卫生组织是这样定义的:洁癖是强迫症的一种,即把正常卫生范围内的事物认为是肮脏的,感到焦虑,强迫性地清洗、检查及排斥“不洁”之物。分肉体洁 癖、行为洁癖和精神洁癖。病因1.遗传:洁癖有遗传倾向。2.不科学的教育:例如父母严厉地要求小孩子常洗手,不要弄脏衣服。3.精神打击:例如遭遇破产、挫折。
“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”,我是否可以理解成:“人们对他的洁癖认同已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洁癖上升到精神的‘清浊’洁癖?”
倪瓒是搞艺术的,是元代有名的大画家,与黄公望、王蒙、吴镇并称为“元代四大家”。 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,对明清画坛有很大影响,至今仍被评为“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”,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。
不过倪瓒的洁癖也确实让朋友也啼笑皆非。
客人来访离去后,坐的地方必须重新刷洗。每天穿戴的衣服与帽子都要拂拭数千次,连书房外的梧桐树与假山石,他都命仆人每天擦洗数次。有一棵亭亭如盖的梧桐树不堪忍受他的干净,竟因擦洗过度郁郁而死。
洗桐图 张大千
因他太爱干净,所以少近女色。但有一次,他忽然看中了一姓赵的歌姬,于是带回别墅留宿。但又怕她不清洁,先叫她好好洗个澡,洗毕上床,用手从头摸到脚,边摸边闻,始终觉得哪里不干净,要她再洗,洗了再摸再闻,还不放心,又洗。洗来洗去,天已亮了,只好做罢。
后来他因故入狱,到吃饭的时候,却让狱卒把碗举到眉毛那样高,狱卒问他为什么,他说:“怕你的唾沫喷到饭里。”狱卒大怒,把他锁到马桶旁边,后经人求情方得释放。
倪 瓒有个清秘阁,旁人不让进。还有一匹白马,爱护备至。有一次他母亲病了,他求葛仙翁看病,葛仙翁要求用白马来接。那天正下着雨,倪瓒是孝子,只好同意。雨 中的白马弄的一塌糊涂。到了倪家,葛仙翁要求上清秘阁看看。倪瓒只好同意。葛仙翁在清秘阁乱翻一气,到处吐痰。倪瓒终身不再进清秘阁。
他 寄住在邹家的时候,邹先生有个女婿叫金宣伯,这天来拜访他。倪瓒闻知金宣伯是个读书人,连鞋子也没穿好就出来迎接。可当见到他说话长相都很粗鲁后,竟然很 是愤怒,打了他一巴掌。金宣伯又是惭愧又是忿怒,也不见邹先生就走了。邹先生出来后,很是责怪他。倪瓒说:“金宣伯面目可憎,言语无味,我把他骂走了!”
倪瓒虽然洁净成癖,孤芳自赏,但这只是对俗人俗事而言;对高雅的文友,不但礼遇而且格外照顾。
一 次倪瓒与友人谈诗论文,逸兴思飞,要泡好茶招待,就命仆人到有名的“七宝泉”打水。水打回后,倪瓒吩咐仆人:“前桶的水,拿来泡茶;后桶的水,倒去洗 脚”。友人见状,心中好奇,追问原因。倪瓒说:前桶的泉水一定干净,所以用来泡茶;后桶的泉水,恐怕已经被仆人的屁所污染了,所以只好拿去洗脚啦!倪瓒喜 饮茶,善饮茶,不只讲究水质,还专门制作了“清泉白石茶”款待嘉宾。有一个叫赵行恕的人慕名而来,结果,喝完后说茶不怎么样。倪瓒有些生气,说,我以你为 王孙,有些见识,才肯拿出好茶让你品味,你居然不懂,真是浊物一个。道不同不相与谋,就此绝交,请勿登门!
元 末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,慕倪瓒之名,派人带着一大笔钱与绢布,请倪瓒为他画画。倪瓒瞧不起张士信,不但把绢撕破,并把钱丢给差役说:“我绝不当王门的 画匠!”由于得罪了有权有势的张士信,倪瓒跑到太湖避难,不料,冤家路窄,有一天偏偏被张士信碰上。张原本恼恨倪瓒不给他面子,要杀他出口恨气,经人劝阻 后,改为鞭打。倪瓒被打得半死,却始终不吭一声。后来有人问倪瓒,你被张士信打得遍体鳞伤时,为什么不叫喊呢?难道不痛吗?倪瓒笑着说:“痛是痛死了,不 过一出声便俗了。”
儒道已穷,治术无济。读完这些颇带笑意的史料,却让人笑不出来。一个干净整洁到不合时宜的艺术家,大概是有些迂了。但这等迂人却偏偏没有生活到真空中,也有自己的忧心事、烦恼事,琐屑事。
洁癖只是他待人接物,知人论世,乃至以道抗世的一种独特方式。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:“白眼视俗物,清言屈时英。富贵乌足道?所思垂令名。”追摹本色,赋到沧桑,他对洁净的理喻和要求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的生活形态上,人格上心理上也有要求。
风 尘弥漫的世界,歧路纵横,看得见的灰尘容易擦去,心中的洁净却难保持。倪瓒为了固守自己的人格洁净优雅,面对压力和侮辱,鞭打下连声都不出,我们对他的洁 癖还有什么不能理喻呢!高贵的灵魂,只能选择清澈的天空。倪瓒的洁癖其实是其学术尊严、文化伦理的折射。一个为了维护自己精神的纯净完美而洁净成癖的人, 又有什么不好呢?遗憾的是,岁月变易,拂尘难现,这种操志高洁,大有古风的人以后竟然越来越少了!
个人著作: 江南饮食 传承有序倪云林著有《云林诗集》、《清闷阁集》和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》。
家 有云林堂,因而将所著菜谱定名为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》,这是一部反映元代无锡地方饮食风格的唯一烹饪专著。中国商业出版社在1984年出版了此书,它已成 为当今美食评论家的理论宝典和厨师们的实践指南。书中汇集饮食五十多种,都以菜品命题,逐条而记,除记述原料、配料外,都说明烹饪方法,颇有参考价值。
许华东收藏的嘉庆版本的《随园食单》
1984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,作者是元倪瓒撰/邱庞同编。
书 中有不少菜肴,如:烧鹅、蜜酿蝤蛑、煮麸干、雪菜、青虾卷等,都是做得比较精致的。书中菜肴有些被后世烹饪书籍复录,特别是“烧鹅”一品,清代袁枚在《随 园食单》中加以抄录,并改用倪瓒之号题名为“云林鹤”。恃才傲物的袁枚把前代的烹饪著作贬得很低,但在《随园食单》里特别收录了这道菜,起名“云林鹅”, 足见这道菜的影响力。
媒体在拍摄云林鹅制作过程
云林鹅
2014 年1月28日“江苏省电视台—国际频道”的“走读江南”栏目《收藏江南 舌尖古董》以饮食文化收藏专题报道了我的收藏老食谱收藏故事,在此片中拍摄了我收藏的一本珍稀的嘉庆元年刊印的《随园食单》中的“云林鹅”烧制过程,并特 邀无锡知名饮食文化教授都大明先生做了精辟讲解。此片于1月28日晚21:00首播。江苏网络广播电视台的网络视频点击量达到近13000次,在全球饮食 文化圈引起强烈关注。
电视媒体采访编者本人
又 此外,日本羽仓则《养小录》中也将烧鹅收入,可见此菜确实是独具风味,驰名中外。“蜜酿蝤蛑”也很有特色,如今的苏式名菜“芙蓉蟹斗”(一名“雪花蟹 斗”)正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从口味上看,现在的无锡菜肴偏甜,在此书中也能找到依据。其中有不少菜如“烧鹅”、“川猪头”、“新法蟹”、“醋笋” 等,在调料中都使用了糖和蜜,可见无锡肴馔偏甜的历史确实很长了。书中菜肴以鱼、虾、蟹、螺及湖泊水蔬为多,正是著者家居水乡的饮食特色的反映。
现在无锡的有一道特色点心——小笼包依旧会甜得让外地人分不清“东南西北”,但无锡菜的素有“甜出头,咸收口”之说,并不是一味的纯甜味,在“甜开头”,品味到最后却是“咸收口”。
可喜的是倪瓒的后代目前尽然有传承其美食衣钵的后裔,如无锡非遗太湖船点传承人、市倪志宏技能大师工作室主人——倪志宏、无锡耘林食府厨师长、国家级烹饪大师——倪智伟、著名倪氏厨师——倪伟等都是倪氏后代饮食界的骄傲,他们都是饮食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。
倪云林第二十世孙、倪云林文化研究会会长———倪伟南先生和编者交流倪云林文化
2019年10月9号编者参加了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(释评本)》在无锡首发,并品鉴了“云林宴”。
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(释评本)》序言
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(释评本)》
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(释评本)》
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(释评本)》扉页的倪云林画像
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