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是一个战火四起,狼烟纷飞的动荡年代,各地豪强军阀凭借手中的军队割据着祖国大地。
从袁世凯下台以来,国家政府的领导权就在各个军阀手中不断更迭,各地更是深陷战争的泥潭。
但就在这种处境下,有一个地方却并未出现过巨大的动乱,这个地方就是山西。
三十八年的统治时间里,阎锡山便是那个真正意义上的“山西王”。
时过境迁,旧势力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。几十年过后,当阎锡山的儿子再次踏上故土,回到生活的旧宅时,也必须支付一张门票。
阎锡山
民国之所以被称为我国最动荡的历史时期之一,除了因为战争频发外,更是因为新旧思想更替所带来的激烈冲突。
深居内陆的山西不像沿海地区那样,早早就接受着西方国家的思想影响,这里依然保持着中国旧社会的样貌。
出生在山西五台县的阎锡山,如同这里的大多数人一样,在思想上十分传统和保守。
从小接受的儒家教育让阎锡山充满了乡土情感,也十分不满清政府的腐败管辖。
1902年,受家中资助在太原做生意的阎锡山考入了山西讲武堂,自此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。
阎锡山
之后,由于在讲武堂中表现优异,很快就获得了保送日本留学的机会,并在这里接受了先进革命思想的熏陶。
回国后,阎锡山在军中一路青云直上,从军校少尉升官至山西新军标统。在当时,标统已经与今天的上校团长职责相同。
手中握有一定军权的阎锡山,积极同国内革命党人展开联络,成为中国同盟会的一员。
1911年,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,各地军队纷纷举起义旗,反对清政府的腐败统治。
在历史的车轮下,阎锡山顺应了时代的走向,果断在山西举兵发动起义,率领部下处决山西巡抚并成立了新的军政府。
阎锡山
之后的一年时间里,阎锡山率领部队东征西讨,很快扫清了山西境内的清军势力,将辛亥革命的火种扩散到了广袤的北方大地。
辛亥革命中的阎锡山还是那个满心壮志的“屠龙少年”,但很快,权力的诱惑下,他依然没能逃过“成为恶龙”的魔咒。
此时的阎锡山虽然初步掌握了山西局势,但从根本上依然要受制于革命军和袁世凯的指挥。
为了获得双方的认可,阎锡山在两股势力间左右逢源,变为了随波逐流的军阀头目。
获得袁世凯政府的官方授权后,阎锡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“山西王”,开始了自己作为一方枭雄的传奇人生。
山西旧照
虽然阎锡山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,可生活中,他却遇到了很大的困扰。
出生于富人家庭的阎锡山,从小深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影响,在婚姻上更是十分注重旧礼教、旧规矩。
在父母的一手安排下,阎锡山早早就与当地的千金小姐结为夫妻,虽然这个名叫徐竹青的大家闺秀,比他大了整整6岁。
婚后的日子里,两人相处十分融洽,不仅没有因为年龄而存在隔阂,相反,夫妻二人处处体谅对方,感情也日益深厚。
阎锡山一家
古话说,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。两人虽然感情美满,但结婚十年却并无任何子嗣诞生。
在阎锡山的传统封建家庭中,这种情况显然是无法接受的。徐竹青非常清楚阎家的想法,主动向阎锡山提出纳妾的计划。
原本,阎锡山并不计划再娶一房,但在家人的反复劝说之下,还是同意了这一安排。
很快,媒婆就将合适的人选提供给了阎家人。阎锡山对于小妾没有过多要求,只有一点必须接受,那就是进门后要改姓“徐”,两人的孩子也要称徐竹青为母亲。
由此可见,阎锡山与徐竹青之间深厚的夫妻感情,以及当时社会下女性地位的卑微。
徐竹青
这种要求之下,名门望族的闺秀纷纷表示拒绝,只有一位出身一般的女子同意了这桩亲事。
阎锡山与小妾成婚之后,令其改名为了徐兰森,两人也很快便迎来第一个孩子的降生。
但在那个医疗极度落后的年代,这个新生儿没过多久将不幸夭折。经历过无数生死的阎锡山,没有沉浸在悲痛之中。
之后几年里,他与徐兰森陆续又生下了4个孩子,其中三个男孩被取名为阎志惠、阎志宽和阎志敏。
在这三个孩子当中,阎锡山最为宠爱小儿子阎志惠,从小就将其作为继承人来培养。
阎锡山一家
作为家中的“五少爷”,阎志惠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公子,俊朗的外表和显赫的家世让他的成长之路无比顺利。
阎志惠年幼之时,就得到了父亲阎锡山的格外宠爱。不仅在生活上锦衣玉食,未来的发展之路也被父亲密切关注。
为了让阎志惠能顺利继承自己的事业,阎锡山早早就安排他进入部队学习军事。
每到重要场合之时,阎锡山也总带着他出席露面,希望阎志惠早日得到其他人的认可。
在阎锡山的悉心培养之下,阎志惠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了令人喜爱的亲和气质,不仅生活中对外人常常伸出援手,对家中的下人也是平等相待。
家族的庇护给了阎志惠很好的教育和成长空间,1948年阎志惠凭借优异的成绩,来到陆军军校进一步深造。
阎锡山
但比起军事,阎志惠似乎对商业更加富有兴趣。阎锡山为了将阎志惠培养为继承人,经常亲自教授他军事作战的策略。
可往往一到这种时刻,阎志惠就显得非常不耐烦。反而,每次阎锡山一讲起做生意的门道,他的儿子就变得十分专注。
虽然阎锡山心中知晓儿子的心之所向,可心中依然不想阎志惠放弃家族势力的传承。
因为此时的山西已经不再平静,在阎志惠成长的同时,国内的局势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。
军阀在不断地混战、内耗中,逐渐失去了民心的支持。革命军重新发起北伐战争,成功将孙传芳、吴佩孚等势力击溃。
北伐战争
国民党政府在南方站稳脚跟后,开始向中原地区发动攻击。各个军阀看到国民党军队的强势,纷纷选择更改门庭。
雄踞山西的阎锡山同样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,也主动与蒋中正达成一致,加入到国民党军队的序列之中。
就在国内局势一片混乱之际,日本人察觉到了可乘之机,在1931年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。
因为蒋中正始终抱有侥幸心理,畏惧日军的强大战斗力,希望通过外交调停解决争端。
东三省很快沦于敌人手中,整个华北地区也身处战争的威胁之下。
覆巢之下,安有完卵。一直竭尽全力躲避战争的山西,这次终于来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。
山西旧照
民族大义面前,阎锡山没有选择见风使舵,果断吹响了反击抗争的号角。
在全国统一抗日民族战线还未结成之时,阎锡山邀请共产党员薄一波来到山西,组织成立“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”,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。
随着日军南下脚步的不断推进,山西逐渐成为了前线地区。在一次次激烈的作战后,我军与阎锡山的部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。
北方战事处于焦灼之际,阎志惠正在大后方的军校中学习军事,阎锡山知道战争的残酷,所以几次拒绝了阎志惠奔赴前线的要求。
后来,随着抗日战争胜利,解放战争爆发,阎锡山终于失去了对山西的控制。
解放军经过三大战役,势如破竹般将国民党军队彻底击溃。此时的阎锡山非常明白,自己不可能继续维持此前的军阀统治。
两相权衡之下,阎锡山决定跟随蒋中正的溃退队伍前往台湾。而正在此时,阎锡山的儿子阎志惠也从学校中顺利毕业。
阎志惠
在家中的安排下,阎志惠肩负起了父亲的安保工作,同样跟随船队来到了台湾。
没有了军事力量,又彻底的背井离乡,年迈的阎锡山辞去了一切职务,隐居在了台湾的阳明山之上。
但阎志惠并不甘心这样的生活状态,正处血气方刚年纪的他,在次年就选择离开台湾,前往日本寻找新的出路。
人在异乡为异客,阎志惠来到日本后,首先便想到了自己的二嫂——赵金秀。
在阎志惠青年之时,他的二哥阎志宽就患上了癫痫的病症,四处求医问药却不见好转。
没过多久,阎志宽就不幸撒手人寰,只留下了赵金秀苦苦守寡。
军阀旧照
战争的年代里,赵金秀独自一人来到了日本,选择隐姓埋名度过余生。但阎志惠的到来,却让她的生活凭添了一份温暖和希望。
在日本生活的日子里,阎志惠一直居住在二嫂家中,照顾着嫂子的生活起居。
同住一个屋檐下,阎志惠和赵金秀渐渐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。从阎志惠身上,赵金秀找到了心灵的依靠。不久后,两人产生了爱情的结晶。
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,两人在日本生活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台湾的家中。
阎锡山
思想上一向传统保守的阎锡山,听到消息后顿时大发雷霆,他绝对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子做出这种有悖伦理的事情。
很快,一封封家书、急电送到了阎志惠的手中,信中文字勒令他立刻回到台湾,彻底切断这段感情。
但就像阎锡山深爱徐竹青一样,阎志惠同样对赵金秀有着无比忠贞的情感。
无论家中如何催促,阎志惠都始终不肯离开赵金秀的身边。
无可奈何之下,阎锡山向自己的儿子放下狠话,如果他继续执迷不悟,那么两人就此断绝父子关系,阎志惠不会再得到家中一分钱的资助。
原本,阎锡山以为这次能将阎志惠“恐吓”回家。但谁曾想,阎志惠不仅丝毫不畏惧,甚至向家中寄来信件,表示自己将要和赵金秀结婚。
阎锡山的家中“丑闻”在外人口口相传的渲染中,逐渐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为了平息事态,阎锡山彻底断绝了和儿子的联系,并且真的切断了对阎志惠的经济支持。
没有了家中的资助,远在日本的阎志惠立刻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。
战后的日本社会经济一片萧条,从小就对商业颇有兴趣的阎志惠,想借此机会“发财”。
但很可惜,阎志惠虽有经商兴趣,却没有经商的头脑。多年跟随父亲攒下的积蓄,很快就“打了水漂”。
阎锡山知道自己的儿子面临着窘境,但因为心中负气,依然坚决不与阎志惠恢复父子关系。
不得已之下,阎志惠带着赵金秀再次踏上了谋求生存的旅途,两人决定跟随货轮前往美国打拼。
阎锡山故居
在大洋彼岸的国度,阎志惠不再是众星捧月的“五公子”,他开始学习英文,在街头寻找就业机会。
最开始的一段日子里,阎志惠只能去寻找一些体力活,凭借从军锻炼出的体魄,为两人赚取生活开销。
随着日子的推移,阎志惠逐渐掌握了英语能力,他和赵金秀商量之后,决定拿出所有的积蓄在美国开一家咖啡厅。
但生活总是真实且残酷,不谙商业的阎志惠并不懂得如何运营,在惨淡经营几年后,咖啡厅只能草草关张。
阎志惠和赵金秀
家中的资金发生断裂,阎志惠一家的生活又一次坠入谷底。无奈之下,他只能再次开始寻找就业机会。
四处寻找几个月后,阎志惠得到了一家保险公司的赏识,开始负责保险业务推销工作。
昔日作为公子少爷的阎志惠,放下了自己所有的“架子”,像其他劳苦大众一样,一年四季都在寒冬酷暑中奔波。
艰难的生活状态让阎志惠尝尽了生活的苦楚,同时也经常想念起过往那些生活优渥的岁月。
远在台湾的阎锡山,虽然明面上与儿子断绝了父子亲情,但心中却始终放心不下。
在得知阎志惠生活窘迫,只能靠卖保险度日之后,阎锡山还是暗中派人向儿子寄去了一些钱财。
阎锡山故居
阎志惠偶尔发现账户中的余额变动,也猜到了是父亲给予的援助。两人心中的“坚冰”虽然已经融化,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始终没有再度联络。
后来,随着阎志惠和赵金秀的孩子不断长大,保险销售工作已经无法支撑一大家子的开销。
阎志惠为了解决家庭的经济问题,不得已辞去了销售工作,选择从事更加辛苦,同时报酬更高的卡车司机一职。
1960年,风烛残年之际的阎锡山因病离开了人间。消息传到阎志惠耳中时,他的心中悲痛万分。
但更让他心酸的是,此时的他买不起一张参加父亲葬礼的机票。曾经深厚的父子情谊涌上心头,只化作了脸颊的两行清泪。
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,人到晚年的阎志惠也终于获得了回国返乡的机会。
阎锡山故居
生死相隔的父子再也没有机会重逢,但维系着两人生命时光的旧宅,依然矗立在家乡的土地。
生活有所改善的阎志惠购买了回家的机票,回到了曾经生养他的土地,可眼前的景象早已不复昨日的样貌。
昔日的宅邸,如今已经成为了旅游景点。阎志惠购买门票后,缓缓踏进府院。
这里的一草一木记录过他成长的轨迹,几十年辛酸岁月眨眼即逝,其中的世态冷暖,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品尝。
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