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导读】
《诫子书》入选部编版语文七年级教材上册第四单元,实乃千古名篇,课文如下: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过去自己学习这篇文章以及后来多次教学这篇文章,一直是照搬别人的解读文字。虽然也可以说是搞懂了,可老是觉得自己的理解疙疙瘩瘩的,有些混乱,觉得文章“有句无篇”,没有抓住作者的行文逻辑,学得不深,吃得不透。
后来自己读过《论语》等儒家经典之后,方才恍然大悟,有所感悟。
大凡读过儒家经典,就会发现儒家教育的核心就是如何做人,而不是学习知识。即进德在前,修业在后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德育为首。
《礼记·大学》中说:"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"
由此观之,古代圣贤特别重视一个人正心、修身的问题。正心修身是前提,是基础。
因此,“修养品德”就是解读《诫子书》的金钥匙。全文83个字,字字句句都是围绕“修养品德”来论述的。抓住了这个核心,文章的观点自然鲜明集中,论证思路自然明晰贯通。如果这个核心抓不住,孩子理解起来自然会感到混乱不清。
01围绕“修养品德”来翻译句子。
【原文】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
【解读】
一开篇,诸葛亮就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,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,就要修身养德,而要修身养德,有两个方法,一是内心要宁静专一,二是要约束自己的外在言行。
【提示】
“行”字课本下面没有注释,可以引导孩子联系具体的语境解释为“品德修养”。“君子”含义有三,有位,有德,有才,文中侧重于指品德高尚的人。另外,这三句话要联系起来、整合起来翻译理解。如果逐句翻译,就会混乱不堪。
【原文】
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
【解读】
这两句紧承上文,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了恬淡俭约、宁静专一可以明确“修身养德”之志,达到“修身养德”的远大目标。
【原文】
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
【解读】
此句也是紧承前句而来。从正反两面再次强调了一个人学习“修身养德”必须宁静专一,要想增长才干必须学习“修身养德”。
【提示】
这一句话的理解关键是对“学”的解释。儒家经典中的“学”,并不是现在理解的所谓的“学习知识”,而是学习“进德做人”。这样解释,前后的逻辑上才是一致的,是贯通的。
【原文】
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
【解读】
这两句再一次从反面告诫自己的儿子,一个人如果“放纵懈怠”(不“俭”不“淡泊”)、轻薄浮躁(不“静”)就无法“修身养性”、“进德做人”。
【原文】
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【解读】
这几句话诸葛亮进一步强调,“修身养德”是一个君子的做人根本,要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修养,不断地磨砺。否则的话,时光飞逝,年岁渐长,于世无用,想要后悔,为时已晚。
02围绕“修养品德”来理清作者的思路。
一开篇,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——“修身养德”,而且明确指出“修身养德”的两条途径,“宁静专一”,“恬淡俭约”一内一外,互得益彰。接着作者用双重否定的句式,再次强调了 “静”与“俭”是修身养德的根本途径。之后一正一反,两相对比,反复强调。
以此观之,作者断不是东说一句,西说一句,前后割裂,有句无篇。而是思路清晰,说理严谨。
一家之言,欢迎赐教。
2019年11月28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