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诗人、政治家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,他创作的《楚辞》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,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他被誉为“中华诗祖”“辞赋之祖”。公元前278年,楚国被秦国所灭,屈原悲愤交加,不忍看到祖国沦亡,人民流离,怀石自沉于汨罗江,以身殉国。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,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,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。
古今也不乏艺术家对屈原形象的佳作流传。从弘治年间道万历年间,从明末陈洪绶到清朝顾沅辑……当代画家也有许多缘起屈原的佳作,比如当代画家傅抱石笔下的屈原,今天,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于1944年创作的这幅国画作品《屈原泽畔行吟图》。
提起傅抱石,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到他的“新山水画”,他笔致放逸,气势豪放,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,在此前云端艺术馆讲到的《江山如此多娇》,便可见功力。但其实他的山水画与人物画双峰并立。
《江山如此多娇》
傅抱石的人物画基本是先贤大哲的故实画,这其中他对屈原情有独钟,其名字报石二字更是和“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”不谋而合。傅抱石曾说:“在一般人的脑海中,觉得屈原很年轻,其实他的年龄并不年轻,而是因为他的精神年轻。我们断定他的年龄六十二岁并不过分……他的死因,并不是像一般轻薄者的怀才不遇,而是忧世愤俗,不忍看到祖国沦亡,人民流离无告。”。这种屈原人物符号和精神,一直烙印在傅抱石心里,1942年到1953年,他先后画过至少七幅《屈子行吟图》,都是画屈原行吟于江滨,准备投江以死明志的情景。
《屈原泽畔行吟图》
1944的这幅《屈子行吟图》,正值日本侵华的黑暗时期,很多知识分子将屈原作为爱国主义的象征。傅抱石创作一系列屈原像,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,并希望借此唤起国民的战斗精神。画中屈原身着长袍,蓄发长髯,腰佩宝剑,缓步行吟于泽畔,神情抑郁,但右手正欲握宝剑之状,又显出一种坚韧不屈。人物以圆润、纤细、绵长的线条绘出,面部精确而生动,衣纹飘逸,头发和胡须以散锋重墨画出。岸边散乱摇曳的杂草和水上波浪以“抱石皴”皴擦而成,一些杂草直接以中锋画出,力透纸背,充满动感。反映出屈原在江边徘徊时的复杂情绪,亦折射出画家在战乱中的愤慨和忧虑。
其他作品欣赏
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