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 汤胜
初中语文阶段教学目标分别从识字与写字、阅读、写作、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等五方面进行了规范与要求,其中既有定量目标,但更多地是定性目标。分阶段目标是对课程总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,是每个教学阶段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指引和定位。
比如,初中阶段阅读部分阶段目标有15项内容,其中第一项是“能用普通话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”,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授《秋天的怀念》时,就以“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”作为课堂朗读教学目标,引导孩子们在朗读中感悟文本深处深沉凝重的情感,从课堂教学实践能够看到,孩子们在朗读中体悟、体验的过程是那么的细腻、感人。
但目前,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目标体现不明显的问题。之所以说体现不明显,是因为作为语文教学,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是存在的,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,无法让学生清晰地感知,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都无法感知学习目标,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就无法作为知识系统地固化下来。
郑桂华老师曾总结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:
1.教学目标错位。如,教师教《花的话》一文,其设计是让学生了解几种花,扮演一种花说说自己的想法;教《想北平》一文,让学生了解一下北平的开阔、大气等;教《中国石拱桥》,就让学生走进桥梁展览馆,开个交流会。
2.教学目标大而空。如,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,“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,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词语是‘掌握’、‘了解’、‘培养’、‘理解’。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。”(注:皮连生主编《学与教的心理学》第三版,250页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)
3.教学目标多而杂。如有位教师教《故都的秋》,其教案列出的学习目标大大小小不下十几个:
教师课后反思的标题“守望心灵的明月”所暗示的目标:理解文章主旨,培养纯净、朴素、自然的情感。
“案例题旨”所设定的教学目标:教师探索散文教学的规律;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散文。
“案例背景”所描述的教学目标:感受文章的“秋意”、“秋情”;体会文章“情景交融”的艺术特色;领会对故都乃至对祖国深沉的感情。
“理论思考”中强调的教学目标:(学生)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,鉴赏文章的语言,体会文章的美学价值,(教师)尝试“创设情景——整体感知”阅读模式学习散文;(学生)掌握经典散文的解读方法。
“案例实录”中所体现的教学目标:体会散文“形散神不散”的特点;领会散文主旨,把握文章内“情和景的关系”,辨析段落的中心句,体会中心句与文章主旨的关系、学习关于中心句类型的知识,辨析修辞(比喻、对比)手法的区别。
教师在案例分析中提到的教学目标:学习抓住景物特点,有层次地描写景物,通过景物描写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;获得审美经验等等。
(注:郑桂华著《语文有效教学——观念·策略·设计》第一版,55-57页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)
当然,目前对语文教学目标认识也有一些误区,认为语文课时教学目标就是“教什么”的问题,这是将语文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知识混为一谈了,课时教学目标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,在课程分阶段目标、单元教学要求和文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,对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方向性定位和成效性定量或定性,也就是说,不仅要指出“教学什么”,还要明确“教学到什么程度”。而教学知识是学习内容的具体化,教学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(主要是概念性及认识性知识),程序性知识(主要是操作性、技能性知识)。如,教学目标“能用普通话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”,除了教学知识“正确地读”、“流利地读”、“有感情地读”,教学目标设定还要思考怎样才能做到这三点的问题。
——选自《语文高效课堂——基于目标·知识·活动的研究》
作者介绍:汤胜,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,享受省政府津贴,全国特色教育先进个人,省优秀教师、省师德先进个人。《桥之美》获中央电教馆首届数字资源应用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,个人获“最佳人气”单项奖。长期从事初中语文课堂目标教学研究,先后出版学术专著《语文高效课堂——基于目标·知识·活动的研究》《目标引领、活动达成——初中课堂精品课例展示》《初中语文目标教学浅论》等。
,